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站在新起点 扬帆再起航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4-03-20


与会人员高唱《勘探队之歌》


 
院士专家热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


 
“一定要加大合作力度!”


 
“听听大家的意见。”


 
“好好谋划下一步工作。” 本版照片由李振涛摄

  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指出,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准确定位公益性地质工作,进一步理顺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关系,进一步突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公益性地质工作,坚持以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推进工作,坚持资源环境并重,在工作内涵和服务对象上进行深度调整,发挥好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要紧紧围绕部的中心工作,按照“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总要求,转变业务管理方式,调整业务工作重点,提升业务服务水平。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地调工作的重点方向是哪里?调查任务有哪些调整?我们根据会议内容进行了盘点,以飨读者。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区域地质调查

  总体思路:

  会议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质调查工作要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围绕部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新老项目交替,将调查任务全面调整到区域性基础工作上来,以任务调整带动队伍结构调整、促进管理方式转变、加快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强化对找矿突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依靠科技创新,加强亚博视讯真人,大幅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推动地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目标任务:

  会议提出,初步计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幅提高区域性矿产资源调查、水工环调查工作程度,区调、矿调、水工环每年完成工作量不少于50万平方千米,航空物探不少于20万平方千米。

  基本完成全国1∶25万区调第一轮修测和主要农耕区1∶25万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完成重点海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45万平方千米。

  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组织开展5个专项工作,预计财政投入91.26亿元,设置项目2571个。其中,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2476个、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项目52个、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项目29个、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调查评价项目8个、其他专项项目6个。

  全力助推找矿突破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中长期规划

  全面了解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需求,修订完善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各专项实施方案,实现专业和区域布局科学化。

  协调衔接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健全完善协同部署平台,实现多渠道、多专业和多方法统一部署。

  按照“图幅带专题”的工作方式,科学部署项目。

  加快基础地质调查

  持续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加强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开展1∶5万调查。

  分片集中安排1∶5万区调、航空物探和区重试点,分别为22万、23万和1.8万平方千米;1∶25万区重18万平方千米和化探5万平方千米。

  部署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展重点海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安排9万平方千米;开展海岸带环境调查监测和湿地生态系统评价,重点推进1∶5万试点。

  创新区调工作方式,按照“图幅带专题”,开展相关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开展技术方法试点和示范,完成关键构造带、经济区等6个不同类型区三维地质调查试点,继续推进森林沼泽、浅覆盖、西南岩溶、平原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和中澳合作创新填图试点,加大综合方法调查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创建图件更新机制,完善不同尺度成果集成与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区带、区域、全国多层次的成果综合集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性大成果。

  着力支撑地质找矿

  在整装勘查区、成矿远景区和重点成矿区带,部署1∶5万矿产地质调查16万平方千米,包括安排1∶5万化探10万平方千米、特殊地区地面物探6万平方千米。

  查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总结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发现找矿线索,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带动商业勘查,促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潜力评价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实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常态化。

  加强“三稀”、重要非金属等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和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

  开展深部成矿地质背景调查与研究,完成矿集区、油气盆地4个重点地区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开展老矿山深部与外围调查,探索浅表和深部综合找矿新模式。

  开展沉积盆地多能源综合评价和油钾、煤铀兼探,推进多矿种综合评价与综合利用。

  全面推进水工环调查

  加快重要生态脆弱区、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工程建设区水工环综合调查,安排1∶5万调查18万平方千米,包括在西南岩溶、乌蒙山、太行山、三江平原等贫困缺水和粮食主产区,安排以水文地质为主的调查7万平方千米。

  在汶川地震灾区、三峡库区、西北黄土高原等崩滑流高易发区,以及桂中、湘中等岩溶塌陷区,安排以地质灾害为主的调查4万平方千米。

  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及重要矿集区,安排水工环综合调查7万平方千米。

  在主要农产区和扶贫区,继续开展1∶25万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安排8万平方千米;开展1∶5万试点,安排1万平方千米。

  服务地下水、土壤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摸底调查,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调查,加强区域地质环境规律研究。

  推动实施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支撑国土资源管理

  继续大力支撑开展国土资源战略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保障程度研究、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与区划、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调查与动态监测、全国矿山卫片执法检查“一张图”遥感调查和矿山 “三率”调查等工作。启动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示范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调查评价试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社会化服务

  健全完善服务产品体系,及时转化公开资料信息,重点推进1∶5万调查成果的公开发布。完成340幅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1万种馆藏成果资料和2万米实物资料采集及数字化。

  面向地调主战场  提升原始创新力

  完善创新机制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企业、高校之间合作研发。

  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和评价相对分离、互相监督运行机制。

  培育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启动“李四光学者”计划。

  探索科技成果参与劳动分配的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推进地科院科技创新试点,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制定工作方案,年内启动。

  促进调查研究结合

  按照“图幅带专题”,同步部署调查与研究项目,围绕一线需要,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推广区调试点经验,完善技术要求,加强小比例尺对大比例尺的指导和大比例尺对小比例尺的深化,突出深部认识对浅部调查的指导和浅部调查对深部研究的验证。

  提升野外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实现野外与室内交互作业和综合分析,提高调查工作精度与效率,以信息化促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

  构建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科技专项有效衔接、互为促进的工作模式,突出地质调查工作的探索性和源头创新性,发挥科技对调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组织申报地壳深部探测等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推动“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立项,精心组织全球性、区域性重大地质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结合调查项目开展针对性研究,突出整装勘查区、矿集区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建立完善矿床模型和找矿模式,指导地质找矿。

  加快推进特殊景观区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技术试验;开展卫星与航空勘查技术研发,重点推进整装勘查区无人机调查示范与生产和松辽盆地科钻工作,逐步形成成熟适用的技术方法体系。

  继续推进实验测试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找矿突破成果丰  服务支撑能力强

  ——2013年地质调查成果盘点

  ★ 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进一步提高

  1∶5万调查,完成区调21.3万平方千米、航磁25万平方千米、化探24万平方千米,重点成矿区带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44%、50%、35%;完成水文地质调查4万平方千米、环境地质调查3万平方千米。

  1∶25万调查,完成区重24万平方千米、化探13万平方千米,陆域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57%和66%;完成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6.4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20万平方千米。

  海洋地质调查,完成1∶100万109万平方千米、1∶25万2万平方千米。

  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4项试点。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建立了10个典型地区概念模型和3个矿集区三维地质模型。启动1∶5万特殊地质地貌区、中澳合作填图试点和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试点。

  ★矿产调查评价成效进一步显现

  完成1∶5万矿调7万平方千米,重点成矿区带和78片整装勘查区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46%、78%。圈定物化探异常6456处,发现矿(化)点1000余处,圈定找矿靶区200余处。

  一批重要发现经后续勘查取得新突破,形成数十处大中型矿产地。油气调查评价圈定20余处有利区。在珠江口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六号”证实在西太平洋海底存在稀土资源。初步查明全国31个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潜力,开展了86个大中城市浅层低温能调查和青海、西藏高温地热资源调查。

  ★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获得省部级奖励61项、专利113项。新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7项,发表论文2395篇,SCI、EI论文360篇。

  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将长城系底界年龄由18亿年修正为16.5亿年。辽宁、江西、河南、云南首次发现多瘤齿兽类、窃蛋龙类、鳍龙类恐龙化石新属种。发现超高压新矿物青松矿。出版新编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采用大型风洞试验等方法,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成灾机制。

  勘查技术研发与示范取得新进展。无人机航空物探成功试生产,野外现场岩矿分析实现多元素快速检测。在青海、西藏、黑龙江等省区推广一批新技术。

  ★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施乌蒙山扶贫基础地质调查和太行山缺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找水勘查示范,解决80万人饮水困难,带动解决70万人饮水问题。

  在四川芦山地震和“7·9”特大暴雨事件中,排查隐患55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新发现隐患点3.9万个。

  开展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试点,服务土地管护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开展长沙、西安等10个城市地质调查。

  积极服务国土资源工作。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完成25个重要矿种潜力预测,圈定预测区近5万个。开展找矿突破第一阶段成果评估,完成22种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推进“三稀”资源战略调查,启动新一轮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开展全国矿区卫片解译。围绕国土规划纲要编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地面沉降防治监督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等,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撑。

  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公布6种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题产品,发布3317幅中比例尺数字地质图、2.6万条整装勘查区地质资料目录和7.6万条重要地质钻孔与重要文献信息。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数据达到68个,新增矿产地信息6232条、中大比例尺图件500幅,为500多个单位提供了服务。